玻璃栈道之下,香糕砖、磉墩、柱础石等南宋遗存尽收眼底。
主会场花落鹤城2021年7月,我省第一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启动,发出了项目建设最强动员令。此次活动主会场设在鹤壁市,该市共有133个项目参与,总投资1048.4亿元。
·项目储备体现惠我省对社会民生类项目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将有效补齐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短板。产业转型加速推进河南产业门类全、市场空间大、劳动生产效率较高,不少企业看中了这些比较优势,加紧在河南布局产业链上的中高端项目、配套项目,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带动我省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我省坚持项目为王理念,举行第八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又一批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高的项目签约、开工、投产,项目建设再掀热潮,各地点燃高质量发展强引擎。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37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347个,数字经济和新型基础设施项目93个,社会民生项目50个,其他项目42个。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健介绍,下一步,我省将聚焦谋划储备、精准调度、要素保障等关键环节,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细化推进举措,加大督导力度,推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确保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富士康新事业总部落户郑州,比亚迪、宁德时代、隆基绿能、中航锂电、东旭集团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另有四期主会场设在郑州,还有两期分别在洛阳和南阳,彰显国家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承担发展重任。德寿宫数字化展项都是在遗址周边,通过巧妙的视觉设定让观众在遗址中获得沉浸感。
于广明摄核心阅读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历经4次考古发掘,在原址上建立博物馆。说话间,3块巨型幕布在遗址的北、东、西三面缓缓下降,与遗址本体构成的地幕共同组成围合空间。要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新视角、新技术构筑出全新的展示方式,以深入的解读、浅出的呈现,让更多公众感受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之美。周佶介绍,复刻版的重华殿采用全榫卯结构,规格与南宋人撰写的《思陵录》中的记载完全一致。
经过综合考量,项目组最终决定采用遗址本体展示、室内陈列展示、数字化复原展示融合的方式。长约30米的动态长卷上,以二十四节气为顺序,以小西湖景致为重点,结合史料记载,重现宋高宗禅位退居德寿宫后的游园生活……在这里,游客能够进行全景漫游。
制图:张丹峰《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09日 11 版)。学科交叉精准呈现数字化内容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图像数据实验室副主任刁常宇一直深度参与文化遗产高保真数字化信息采集,参观完德寿宫后,他颇为惊喜。玻璃栈道之下,香糕砖、磉墩、柱础石等南宋遗存尽收眼底。李元初介绍,遗址内的这些监测装置包括室内环境监测、埋深土壤温度与含水率监测、地下水水位与电导率监测等,同时在室外设有监测站。
原址展示沉浸体验古今交融拾级而上,跨过悬有德寿匾额的宫门,眼前的重华宫正殿气势恢宏,巍然挺立,屋顶样式为仿宋歇山顶式,采用灰陶瓦构件,有脊兽装饰,极具南宋韵味。如何才能让文物活起来?周佶认为,难点主要在对文物的解读方式上。3600余平方米的空间里汇集了工字殿后殿、方池水渠、茶阁、方亭、官厅直舍建筑等遗迹,共设置有8处数字化打卡点,遗迹旁设有AR透明屏,直接模拟展示了建筑原貌,再现了古人的互动画面,游客能直观地了解遗址遗迹。德寿宫遗址数字化复原展示团队负责人介绍。
这是名为《德寿重华》的数字化展示。周佶说,在考古专家眼中,这些遗迹都是珍宝。
李元初说,通过连接物联网,待传感器采集数据后上传至云平台,在线就能实现对遗址情况的24小时不间断监测,将人工与技术手段相结合,共同保障土遗址的安全。在刁常宇看来,想让更多文物活起来,就要在做好保护等基础工作的前提下,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各级文物管理部门做好协同工作,将文物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利用新技术突破时空距离和保存环境的限制,连接百姓的日常生活
李元初说,通过连接物联网,待传感器采集数据后上传至云平台,在线就能实现对遗址情况的24小时不间断监测,将人工与技术手段相结合,共同保障土遗址的安全。2022年11月开馆以来,博物馆已接待参观游客超20万人次,各类社会及旅行社团体800多个。在刁常宇看来,想让更多文物活起来,就要在做好保护等基础工作的前提下,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各级文物管理部门做好协同工作,将文物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利用新技术突破时空距离和保存环境的限制,连接百姓的日常生活。背景乐与讲解声清晰响起,光影打在砖石、磉墩等遗存上,投影形成的建筑基础不断向上生长,在遗址本体上方模拟还原了重华殿的建造过程。遗址之上,巨型幕布打造沉浸空间,模拟还原宫殿的建造过程。这是名为《德寿重华》的数字化展示。
周佶说,因为数字化展示是形象展示,是基于遗址遗迹复原研究后的数字演绎,必须确保真实准确。如何才能让文物活起来?周佶认为,难点主要在对文物的解读方式上。
这是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宫墙。从正殿旁的通道一路向下,来到博物馆一层中区地下的重华宫正殿遗址,这是博物馆的精华所在。
博物馆馆员李元初坦言,德寿宫遗址历经南宋、明清时期等,遗迹间的叠压打破现象严重,比如,德寿宫遗址内的遗存多为建筑基础、道路、排水沟及水渠等,遗址整体观赏性较差,也难免存在观众理解困难等问题。德寿宫遗址数字化复原展示团队负责人介绍。
制图:张丹峰《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09日 11 版)。数字化,有助于解决历史信息的丰富性和展示的弱观赏性之间的矛盾,同时不需要在遗址本体上施工,不会对遗址保护造成影响。李元初摄图②: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外景。经过综合考量,项目组最终决定采用遗址本体展示、室内陈列展示、数字化复原展示融合的方式。
观看完展示,杭州游客王阿姨和身边的朋友谈论。学科交叉精准呈现数字化内容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图像数据实验室副主任刁常宇一直深度参与文化遗产高保真数字化信息采集,参观完德寿宫后,他颇为惊喜。
为了不破坏遗址,在数字化展示谋划前期,项目组确定了突出遗址、辅助展示、真实性高、可看性强的原则。走近遗迹,AR透明屏再现古代生活……博物馆巧用数字化手段,让游客更直观地读懂遗址,感受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之美。
要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新视角、新技术构筑出全新的展示方式,以深入的解读、浅出的呈现,让更多公众感受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之美。对大家不容易看懂的遗址进行展示解读,在遗址上打造沉浸式体验,这是德寿宫遗址数字化展示的最大亮点。
他说,数字生长凸显了遗址的价值。图①: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数字化展陈。遗址历经了近千年风霜,仅这样看,或许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的恢弘。玻璃栈道之下,香糕砖、磉墩、柱础石等南宋遗存尽收眼底。
此外,利用数字投影技术,方池水渠遗址之上动态投射出水纹、荷叶、游鱼等影像,还原了南宋园林的清雅氛围。李元初介绍,遗址内的这些监测装置包括室内环境监测、埋深土壤温度与含水率监测、地下水水位与电导率监测等,同时在室外设有监测站。
效果好,又形象,不起眼的石墩子上搭起重华殿,我们这些‘门外汉也能看懂遗址。博物馆在第一时间做了全面的遗址监测,将日常人工巡查养护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及时把握遗址情况。
说话间,3块巨型幕布在遗址的北、东、西三面缓缓下降,与遗址本体构成的地幕共同组成围合空间。德寿宫在遗址空间通过数字化技术,让观众能‘穿越时空。